包贝尔版六合
提起西汉刘贺,人们的脑海中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印象。第一种是传统史书上描述的荒淫无道的暴君,即位27天,罪孽深重。另一种则截然相反。从墓中出土的《论语》屏风、孔子塑像和一组编钟来看,刘贺是一位通晓儒学、善于音乐的人。但文世君认为,史书删节贬低刘贺,或许是为了证明其合法性;随葬品是海昏侯后裔安放的,可能是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和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并不一定是刘贺生前的心爱之物。
皇位的兴衰,与统治者个人的品德并无直接关系。刘邦好色嗜酒,不喜诗书,却成就了伟大的开国功业。南唐末代皇帝李渔风流倜傥,诗文流传千古,但最后也只能感叹明月之下,故土不堪回首。那么刘贺究竟做了什么,才登基27天就被废黜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西汉,认识一下这位“未满月之帝”刘贺吧。
1. 快乐王子
其实刘贺是有机会直接成为皇太子的,但是其父亲刘博志向不够远大,在皇位争夺中失败了,还失去了叔父李广利等人,最后只好老老实实当了昌邑王,留在了山东胶州。
刘博也是短命的,没几年就死了,只留下6岁的刘贺继位做藩王。刘贺是藩王,没有父兄的管教,从小过得“幸福”。在大家的想象中,作为皇室藩王,自然要努力治国,力争强大,为汉朝效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七国之乱后,汉景帝、武帝千方百计削藩,打击地方势力,动辄夺嫡灭国。诸侯们见状,知道要是好好读书,皇帝说不定会觉得他们有些想法。只有无知,被声色犬马玷污,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刘贺也不例外。 班固《汉书》也多次提到“君王常与奴婢、屠夫久玩,以死赏之”,“以宫中发钱、剑、玉、帛,赏赐与他玩弄之人”。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公元前74年昭帝去世。
汉昭帝
昭帝无子,大臣们想拥立广陵王刘胥,他是汉武帝的儿子,有丰富的政务经验。但霍光拒绝了这个建议,理由是汉武帝曾说过刘胥不适合当皇帝。根本原因是刘胥已经成年,有丰富的政务经验,如果他继位,又何必需要霍光来摄政呢?
霍光精心挑选了昌邑王刘贺,一来刘贺没有政治经验,由霍光辅佐比较好;二来刘贺在朝中没有根基,也没有势力,登基之后要想稳坐皇位,只能依靠霍光这个辅政大臣。选好之后,霍光赶紧以太后的名义将刘贺召到长安主持丧事,继承皇位。
经过一系列的典礼和程序之后,刘贺意外地成为了西汉第九位皇帝,霍光并没有松一口气,因为事情开始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寇振海版霍光
2. 不合作的行为体
刘贺虽然是藩王,但从小快乐成长,没有受过多少帝王的训练,对权力的运作方式没有全面的了解,也没有觊觎皇位的野心,对朝中国情也了解不清。所以当继位诏书到宫时,刘贺第二天就骑马踏上了继位之路。这就为日后的废黜和登基埋下了祸根。
一是全面掌握朝政。
虽然刘贺是带着朝廷的迎亲队伍来到长安的,但昌邑国的随从也没闲着。几天后,一支200多人的队伍就到了长安。这倒不是怕刘贺吃不惯长安菜,而是因为刘贺带了一支政治队伍来接管朝廷。这些人中不仅有刘贺的老师和家臣,还有昌邑国的宰相,他被任命为长乐宫侍卫,直接接管了禁卫军,保护刘贺的安全。《汉书》记载:“诸侯、侯爵,及昌邑官员石绶带、黑绶带、黄绶带二千条,取之免奴。”这种大规模封昌邑老人的行为看似荒唐,但实际上却是刘贺为自己亲政打下基础的政治布局,无疑触动了霍光的利益。
早在离开昌邑之前,刘贺的老臣王绩就给皇帝上书:“如今大王出殡,您只要日夜哭泣哀悼,小心不要发出任何声音。况且这又不是葬礼,大王又能说什么呢……将军心地善良,又有勇有谋……希望大王恭敬相待,听取政务,大王只不过是南下坐朝,希望您多加留心,时刻铭记在心。”但刘贺远离政治中心已久,没有经历过政治磨练和政治斗争,再加上汉高祖和汉武帝都独断专行,刚愎自用,刘贺自然认为自己是皇帝,一个小小的霍光能拿他怎么样呢?就在刘贺任用昌邑老人的时候,他的旧心腹张昌和龚遂也出谋划策。 张昌说:“如今皇帝盛年刚登基,天下人都在观望,国中大臣尚未得到赏赐,却先动昌邑小人,这是大错特错。”龚遂说:“不如提拔前朝大臣的后代,担任他的左右。”昌邑班子中的一些人已经认识到,将霍光排除在政治中心之外的想法不可行,需要慢慢来。
第二,没收军权。
刘贺即位之后,迅速任命昌邑国相国常荣为长乐宫侍卫,负责自己的安全。至于军权,那就麻烦多了。霍光从小侍奉武帝,武帝临死前,任命霍光为大元帅兼摄政王,掌管军权。再加上霍光带兵多年,在军中威望很高,想要除掉霍光在军中的势力,并非易事。
但是刘贺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件事情的难度,在刘贺的心目中,诸将士卒都是汉朝的威武之师,都听从虎印的指挥,直接从霍光手里收回兵权实在是太不合理了,所以他干脆换了一套虎印就行了。于是他把节上的鹿换了颜色,通过换符的方式把霍光掌握的调兵大权收回来了。
汉代虎符
第三,丧期期间,不要悲伤,也不要私自祭祀父亲。
汉朝以孝治国,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孝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社会对人的要求,作为皇帝,就要起到表率作用。刘贺以藩王身份继位,继承了昭帝的皇位,也就是说继承了昭帝的宗族血统。不过这件事情也很尴尬,昭帝和刘贺虽然是叔侄关系,但是彼此之间真的没什么感情,两个人相隔千里,从未见过面,再加上两人年龄相差不大,同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要叫另一个同龄人“爸”,确实很难。
同时,刘贺对父亲也真心孝顺,十分思念父亲。到长安后,“在宗庙尚未开光之前,就派他作为使者,带着印鉴和权柄,到昌邑哀王花园庙祭祀,大祭三祀,自称是太子”。他公开自称是昌邑哀王的太子。这意味着刘贺否认了自己与昭帝上官皇后的母子关系。朝野一片震惊。他虽然表达了孝心,但也把致命的武器交给了仇敌。
经过这么一番操作,霍光头疼不已,他本来想找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子继续担任摄政,但这样下去,自己恐怕得早点回家抱孙子了。
霍光
三、霍光的对策
由于演员刘贺不接受霍光的剧本,霍光不得不更换演员。棘手的是,刘贺已经走上政治舞台,饰演皇帝的角色,如何让他退位成了难题。不过,对霍光来说,这无非是再写一个剧本而已。
废黜、立帝都是大事,对于臣子来说,忠义是唯一要做的事,废黜、立帝则是奸臣才会做的事。所以即便历史上有周公、伊尹这样的例子,霍光也绝不敢独自承担这样的责任。所以废黜刘贺不可能是霍光个人的意见。于是霍光决定召开会议,统一思想。霍光秘密与大将军张安世商议,并召集宰相、御史等高官到未央宫开会。霍光首先开口:“昌邑王即位之后,荒淫无道,这严重威胁到汉朝的稳定,你们觉得如何?”众人听了霍光的话,心惊胆寒,不敢说话。会议一时之间开不下去了。这时,田延年站起来,离座按剑,说道; “霍光是将军托付重任的大臣,而且将军能力卓越,忠心耿耿,汉朝不保,将军又如何面对先帝?谁不赞成今天讨论的议题,我就杀了他。”会议的众人思想瞬间统一。最后,霍光不忘向大家道谢,并表示将毕生为汉朝效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会议圆满结束。
上官皇后
霍光的第二步,就是逼迫大臣们去见太后。就连摄政王也没有权力废黜皇帝、拥立皇帝,只能向太后求助,太后是最高统治者的母亲。然而太后是霍光的孙女,都说没有不听爷爷话的孙女,更何况她爷爷上官桀一家子都被霍光杀了,要是不听,爷爷就杀了他们。上官皇后不想这么早就和家人团聚,赶紧答应了大臣们的要求,下诏废黜了刘贺。
虽然程序合理合法,但霍光还是对刘贺念念不忘,毕竟刘贺是一国之君,昌邑集团在长安也有一定的势力。霍光下令太后召见刘贺,将他囚禁起来,断绝他与外界的联系。与此同时,霍光决定肉体上消灭刘贺的昌邑集团,逮捕并杀害了二百余人。在行刑前,这些人没有下跪求饶,而是十分悔恨地高喊“不决断,自食恶果”,仿佛甘愿接受失败。可见,在霍光准备废黜刘贺的同时,刘贺也在谋划着要杀掉霍光,只是这个计划并没有坚定地实施。
当刘贺被关入狱中,昌邑派的所有成员都被清理出去,大局已定,刘贺这个不配合的演员不得不离开舞台中央。正如刘贺在舞台上的出现,既隆重又累赘。
最后,在禁军的护卫和众臣的见证下,刘贺来到太后宫,领到了废黜他的圣旨。刘贺不仅丢了皇位,还丢了昌邑国,只剩下两千户俸禄。一出皇帝夺权的大戏就此落下帷幕。
当演员们退场的时候,霍光或许是不愿意惹麻烦,又或许是担心刘贺再随意演戏破坏剧本,便决定亲自送刘贺回封地,并且在临走前嘱咐了他“保重身体”之类的话。
刘贺被废黜,流放到昌邑后,开始了囚禁的生活。后来,继位的汉宣帝对前任极为谨慎,并派亲信大臣监视他。
4. 悲惨的余生
就在刘贺被软禁十一年后,汉宣帝接到大臣密报,说刘贺身体不好,行走不便,精神恍惚。可能是宣帝想要铲除刘贺,也可能是宣帝认为这个人已经不重要了。宣帝“宠幸”刘贺,封他为“海昏侯”,封地四千户。海昏在今天的江西省境内,西汉时期还是一个未开发地区,地处江南,气候低湿,男子多英年早逝。刘贺本来就患有风湿病,“病弱,行走困难”,江南恶劣的气候环境无疑会加剧刘贺的身体消耗。即便如此,宣帝依然没有放松对刘贺的监视。
几年后,宣帝发现刘贺与孙万石商议往事,判处他“诛三千户”。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身体和精神双重压力下,刘贺不久便去世了。
温世钧说
其实每个人都是演员,手里握着命运的剧本,在难以想象的地方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刘贺生为太子,远离朝政,自由自在,本可以随心所欲地过日子。然而昭帝死得早,没有皇位继承人,权臣当道。种种因素叠加,让一个从未想过要接班的人继承了皇位。然而刘贺不愿用别人的剧本演自己不喜欢的角色,最终被导演霍光拿下这个角色。不知道回到封地的刘贺,有没有后悔踏上长安之路呢?
参考
王英超:《刘贺形象的历史重塑与再发现》,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
张建文、王小勤:《天命之争:刘贺受封海昏侯历史事件浅探》,地方文化研究,2021年第2期。
余全杰:“刘贺废黜新探——兼评昌邑王废黜”,《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