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倩文
“我们在冷暖中相识,在幸福中分享喜悦。” 女排队员张常宁在情人节晒出结婚照,并宣布将于6月举办婚礼,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她的丈夫吴冠希也是一名运动员,效力于江苏男篮,担任中锋。 由于平时忙于训练和比赛,“金姑娘”一直没有时间举办婚礼。
2月14日,张常宁在微博晒出婚纱照
张常宁的人气来自于她的实力。 2021年世界女排联赛,张常宁让大家看到了新巨星的影子。 她以45.39%的扣球成功率和33.01%的扣球效率,被国际排联评为综合能力世界第一。 首先,“暴力甜心”的威力在场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这位意志坚定的女排运动员即将开始她的新生活。
01
最佳全能选手
如果只看张常宁的照片,尤其是化完妆后与排球一起拍的艺术照,你可能会觉得她更像是排球宝贝,而不是排球运动员。
张常宁看上去俏皮可爱,白皙的瓜子脸上带着一丝婴儿肥。 这张毫无攻击性的脸,似乎很难让人联想到“凶猛”、“霸道”等词语,但在场上,张常宁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力攻击者。
最著名的比赛是2019年女排世界杯对阵日本的比赛。 第二局张常宁连发8球,直接拿下5分。
张常宁跳起3.25米高度扣球。 她的这一击,就像是一块石头落下来,让对方的玩家根本无法招架。 她的连续发球被日本教练中田久美称为“魔球”。 日本粉丝从此将她称为“杀戮女王”。
不过,张常宁在其他位置上的出色表现,常常让人忘记了她主攻的身份。
现任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在接受采访时曾诗意地描述排球这项运动:“排球就像音乐,有节奏”。 郎平认为,排球运动的流畅性和给观众带来的舒适观看体验度是排球运动的灵魂。
作为女排的核心人物,张常宁无疑是排球乐章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当你参观江苏省体育中心时,你会看到训练场地的墙上贴着这样的海报,上面写着:“张常宁,多才多艺,屡立城功,筑城坚城!”
张常宁是队内的主攻手,与朱婷是斜线搭档。 同时,她也充当支持者的角色。 她的存在让中国女排为一传生命线筑起了更坚固的屏障。 1.95米的身高让她在网前拦截时拥有天然的优势,并且在防守端也经常有出色的表现。
事实上,早在2014年郎平将张常宁麾下时,就制定了以张常宁为中心,同时发展的计划。 在训练过程中,张常宁一度被分入自由人组,与自由人队友林莉在自由人位置上进行训练。
可以说,名字为张常宁的音符交织在排场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女排的12名球员,每一位的位置都非常固定。 能够在主攻和接应之间灵活切换的只有张常宁。 球迷中有一句话:“张常宁的砖头可以搬到哪儿。”
2014-2015年对于中国女排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两年,球队饱受伤病困扰。 2014年女排世锦赛老将主助攻徐云丽扭伤脚踝,2015年女排世界大奖赛替补杨方旭膝盖十字韧带断裂。
在女排如此关键时刻,张常宁作为全能型球员,起到了非常好的缝合剂作用,可以说是“补缺”。
2015年进军世界杯之前,中国女排再次遭受沉重打击。 时任队长惠若琪被诊断出心脏有问题,急需手术。 本已疲惫不堪的女排又失去了一位大将。
为了填补惠若琪的空缺,张常宁再次从接应位置调到主攻位置。 这是她第一次参加三项大赛(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 她所承受的压力有多大,不言而喻。 本届女排世界杯以中国队夺冠而告终,张常宁也获得了个人首个世界冠军。
张常宁的全能性是中国女排时刻准备着的暗器。 经过长时间的打磨,在2021年世界女排联赛中发挥到了极致。 郎平用兵如神,非常有效,但张常宁还在继续攀登,未登顶。
张常宁2021年世界女排联赛
02
选择未来
张常宁回忆,十七岁那年,当同龄人都还年轻无知的时候,她就已经在选择未来了。
很难说是张常宁选择了排球,还是排球选择了张常宁。 她的入行轨迹与很多其他排球运动员完全不同。
张常宁出生于排球世家。 父亲张友生是一位老牌国家排球运动员,曾参加过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曾任江苏男排主教练。 哥哥张晨是前中国男排国家队队员,现任江苏男排队长。
张常宁年轻时和弟弟
小学二年级时,张常宁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涉足排球运动。 初中时,她考入了以排球闻名的南京三中排球班。 她开始白天上文化课,晚上参加排球训练。
14岁时,才华横溢的张常宁被排管中心看中。 她跳过省队和国家队,直接入选中国女子沙滩排球队。 她成为中国女排界最年轻的国手,也是代表国家队的重点培养对象。 参加世界巡回赛、世界青年锦标赛等重要国际赛事,并获得亚洲锦标赛冠军。
张常宁超强的天赋和身高、大长腿的优势,让她青少年时期在排球上进步顺利。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张常宁是中国女沙排的后起之秀。 但在张常宁的心里,还有一个尚未到达的彼岸,召唤着她登陆。
事实上,早在2009年张常宁被征入中国女沙排球队时,排管中心就表示,“现在我主要是去沙场练球,最终还是要回归室内排球。” ” 沙排球和室内排球虽然属于同一个排球体系,但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实际比赛中都存在很多差异。
由于沙排比赛只有两个人,因此对运动员的要求更加全面。 实力较弱的一方往往成为对手的“活靶子”。 为了不被打败,沙排运动员必须竭尽全力快速成长。 沙排球场暴露在阳光下,脚底的沙子带来很大的阻力,这对球员的体力又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因此,排球界流传着一句老话:“室内排球三年成型,五年成才,八年成球员。而沙排只需要五年,就可以改造运动员。”
正是这段时间练就的技术,为张常宁未来全能王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沙排时期的张常宁
当所有人都期待这位天才少女成为沙排明日之星时,张常宁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却悄然开始。
时间来到2013年,8月下旬的辽宁全运会上,江苏省体育局向排管中心申请调派张常宁作为室内排球运动员参加全运会U19青年女排。 张常宁没有浪费这个宝贵的机会。 她所在的江苏省青少年女排最终获得第三名,为江苏省夺得一枚奖牌。
全运会结束后,张常宁提交了从沙滩排球转回室内的申请。 当然,此举遭到了江苏省体育局的强烈拒绝。 作为一名沙滩排球国家队运动员,他长期以来都是国家的重点培养对象。 在沙滩排老将即将退役之际,张常宁的离开无疑是沙排的又一重大损失。
省体育局态度强硬,张常宁已经决定离开。 一时间双方陷入僵持。 张常宁的名字从江苏队的17人名单中消失,张常宁也缺席了新赛季的沙排大满贯。 数字。
经过三个月的拉锯战,2014年2月中旬,张常宁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一次她终于以室内女排的身份正式加盟江苏队。 张常宁被禁赛的那段日子,终于拨开云雾见阳光,走向明媚阳光明媚的日子。
03
来自天堂的突然袭击
每一位优秀的运动员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特点,而张常宁的绝活就是发球。
她必须在发球前旋转球,这是她从沙滩排球训练时就养成的习惯。
张常宁 转身传球
为了避免在沙子里眯眼,翻球去除沙子是沙滩排球队发球前的必要步骤。 转动球不是随机的。 每次转球的时候,张常宁都会习惯性地先转6圈,然后射6圈,然后在手中旋转,直到足够顺畅才能出手。
有趣的是,张常宁的小习惯在2020年上映、由中国女排全体队员主演的电影《夺冠》中有描述。 视频中,张常宁的发球因转身球进入加时赛。 队友丁霞愤怒地喊道:“什么?你在抖沙子!”
转身球一度成为张常宁在女排的一个笑话,但张常宁并没有刻意纠正,他的发球特点成为了张常宁的一大标志。
事实上,虽然裁判在发球加时时吹响了哨子,有点夸张,但这个情节并不完全是捏造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排球发球时间限制从8秒改为5秒,这让张常宁感到了压抑。 她无奈地对主教练郎平说:“郎导,我得转了,不然发不了球。” 郎平听后,无奈地回应:“那就转快点吧。”
如今,张常宁的发球技术在国内乃至世界排坛都是首屈一指的。 但凭借着超强的天赋和悟性,即便是在成长初期,张常宁站在发球位置上也总是给人一种惊喜。
2016年里约奥运会半决赛对阵荷兰队,前三场两胜一负后,第四局终于来到中国队的局点,24比23,只需要再进一球就能获胜。 距离金牌又近了一步。
此时发球位置上张常宁被换下,此刻的压力堪比决赛。 虽然最终球队获胜,但张常宁的发球并不理想。 赛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张常宁自嘲道:“我只是发了一个大球。”
正是这个“大菜球”,让张常宁获得了奥运会级别比赛中难得的发球经验。
两天后,类似的情况在里约热内卢马拉卡纳体育场再次发生。
中国女排以小组第四勉强晋级八强,但随后一路杀入淘汰赛决战。 他们面对的是黑马塞尔维亚队,这支历史上从未获得过奥运会冠军但在那个赛季表现出色并轰动世界排坛的黑马塞尔维亚队。 。
又是两胜一负,第四个局点再次以24-23领先。 张常宁再次站上发球位置。 但不同的是,这个局点也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比赛的赛点,也是中国女排里约奥运会征程的冠军点。
12年后,距离奥运冠军领奖台仅一步之遥。
张常宁很清楚自己能否仅凭一球就做出最终决定。 他的耳边再也听不到其他的声音了。 只剩下他不断鼓励自己的“你能行,你能行”的嗡嗡声。
最后的战斗召唤还在他的面前。 张常宁接过排球,习惯性地旋转、拍打、旋转,然后扔到手里。
排球在空中平稳运行,过网后突然落地,划出一道美丽的抛物线到达对方腹地。 这个意想不到的电梯球让塞尔维亚球员措手不及。 勉强回防后,中国女排队长惠若琪在网前轻轻伸出了手。 过了一会儿,球又打回了倒地的对方后卫身上。 塞尔维亚队无力回天。 25日至23日,历史在那一刻已成定局。
回想起这场辉煌的一战,张常宁感到有些茫然,“我不知道如果再来一次,我是否还能打出同样的球。” 也许不确定性才是竞技体育的魅力,不可复制性才是球队能够出奇制胜的原因。
04
运动员采用特殊材料制成
曾参加过北京、伦敦、里约三届奥运会的女排老将魏秋月,讲述了运动员们受伤时的无奈——坐在偌大的训练场边缘,从高处环顾整个场馆。角落里,“很荒凉,感觉很远。”
如果用一句台词来形容运动员的职业生涯,那转瞬即逝的夺冠、上台领奖的瞬间只能化作星罗棋布的小点,日夜高强度的训练。无法避免。 受伤和地位低下会导致长线段吞噬整条线。
张常宁说,她是一个不是很不能忍受小痛苦的人,而是非常能忍受大痛苦的人。 她唯一一次在大家面前展现自己的情绪是在2018赛季,当时她患有肾积水。 她患有肾绞痛。 我咬紧牙关,坚持到了比赛结束。 回到休息室后,我忍不住放声大哭。
2017年到2018年,对于张常宁来说是极其艰难的两年。 两年来,张常宁伤病不断,包括左膝副韧带撕裂、脚踝扭伤、肾积水、左膝十字韧带撕裂等,伤病缠身。
2018年,张常宁接受了治疗肾积水的手术。 手术后不到半年,她再次参加世锦赛。 未恢复的身体和密集的日程让她陷入了低迷的状态。 血尿。 这一切当时外界完全不知道,于是就有了2018年世锦赛上著名的“张怡芬”嘲讽。
“运动员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 世锦赛结束后,张又生写长文为女儿回击反球迷。
竞技体育对人类来说是残酷的极限挑战。 运动员虽然没有钢铁般的身体,但必须有钢铁般的意志。 对于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痛苦,张常宁认为对待外人是不够的,“场上没有人会同情你,也没有人会因为你受伤而给你一分。竞技体育才是赢家,失败者。” 。
在经历了运动员的痛苦和泪水后,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张常宁决定在聚光灯下为更多的运动员做点事。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张常宁
她提出要关注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让那些把青春奉献给体育事业,但退役后因伤病、技术和学历有限,只能处于低收入甚至无收入的退役运动员-收入状况,可以拥有更好的生活。 再就业机会。
当26岁的张常宁被问及退休计划时,她毫不犹豫地说:“我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她的眼睛笑起来像两弯新月。